Latest news

雜誌專訪:竹跡館入圍台灣光環境決選

2019.11.15
偶得設計 陳怡彰:用良善作連結

由 350 根孟宗竹及 3 萬片竹篾編織而成,恢宏的線條起伏比喻台灣中央山脈意象,白日裡因竹編材質而樸素靜雅的竹跡館,在夜間加入燈光輔助後,卻儼然成為金碧輝煌的宮殿。陳怡彰設計師提到,照明設計不應為空間加入過多註解,而是著重於如何透過「光」呈現空間建築理念,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,以本案為例,即著重於呈現設計者對於建築結構及竹製材質的理解及應用,透過夜間照明吸引民眾親近,並保留未來多元使用的彈性。竹跡館在內部空間、外觀結構及周邊環境 3 個層面皆有不同考量:內部透過燈具選擇與 配光布局,使用 3000K 的暖白光色,從低位斜打光線強化竹編牆面質感,並避免強烈明暗對比;外觀利用水面上方陰暗處隱藏燈具,僅打亮主結構部分,再藉由內部透出的光源產生「Lantern effect」,配合竹造簍空設計,營造不同視覺穿透層次;周邊環境則以「和諧共處」為旨,刻意減少外觀照明表現,使展區與公園不因建築強烈光感而變得晦暗,僅利用竹跡館周邊的水池反射倒影,使虛實對話。

除了作為公共裝置,本案亦考量花博期間的容納人數及空間舉辦活動的可能性,為此將照度提高至 150 到 200 勒克斯, 佈光時亦兼顧垂直面需求。設計師希望竹跡館無論是在花博期間作為博覽會場館,抑或回歸鄰里休憩空間,光環境的營造都能延續空間的表情,利用「光」拉近民眾與空間的距離。

陳怡彰將照明設計師的能力比喻為一把鋒利的刀,依照設計者思維的不同,刀具能傷人亦能成為烹飪美饌的利器,因此作為光環境設計者,除了專業之外,更需要擁有良善的「處世態度」,才能善用能力,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光環境。花博期間滿滿的觀展人潮成為其設計理念最好的證明,閉幕後由民眾主動發起保留竹跡館的行動,也使陳怡彰相當感動,他強調, 照明設計並非為使人「看到光」,而是藉由妥善規劃,以光串聯環境、空間與使用者,使空間融入環境之中,並讓使用者感受到空間的美好,最終產生情感連結,將光環境設計的思維融入日常生活。

本文收錄於<室內Interior>雜誌 2019年11月號 ( #314期)